top of page

ROAS 只看一個數字,真的能代表行銷績效嗎?Revenue 與 ROAS 有什麼關係?

作家相片: L LL L

只看 ROAS 高低,真的能代表企業收益良好嗎?

快過年了!對許多企業和品牌來說,這可是每年一度的大好時機,誰都想在這消費旺季裡下重本投放廣告、搶佔大眾視線。


但,只看 ROAS(Return On Ad Spend,廣告投資報酬率) 的高低,真的能確定企業「賺很大」?當廣告預算翻倍地砸下去,ROAS 卻未必跟著飆升,有哪些原因與誤區,可能讓商家在明明「看似獲利」的數字背後,其實只是把錢燒得更快?


我們可以從最基礎的 Revenue(營收) 與 ROAS 公式入手,探討如何在行銷戰中,兼顧長期經營與短期收割,避免「只看漂亮數字、卻沒實質獲利」的陷阱。


本文章節

Revenue 與 ROAS 的關係及分析思路

Revenue= ADs × ROAS

歸納 Revenue 與 ROAS 的關係

結論:如何調整決策?

常見誤區:為什麼只看「ROAS 高」不一定是好事?

營收不足以支撐營運成本

投放不足,規模經濟難以擴大

依靠「高價、少量投放」,錯失成長契機

營收來源集中舊客,新客來源不足

缺乏「第二曲線」的長期規劃

庫存與現金流陷阱




Revenue 與 ROAS 的關係及分析思路
Revenue(營收) = ADs (廣告支出)× ROAS(廣告投資報酬率)

ADs(廣告支出、廣告預算)

「Advertising Spend」,企業在廣告投放上的成本總和,這包含各種平台(Google Ads、Facebook Ads、Line等)的投放金額、素材製作費、廣告代理費用等。


ADs 的投入大小,直接影響可以觸及多少「潛在受眾」,影響最終的收入與市場擴散程度。


Revenue(營收)

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內因銷售商品或服務而獲得的總收入」。在行銷投放的情境下,通常指「因某次廣告活動(或特定時期的廣告投放)所帶來的銷售收入」。


注意!Revenue 不等於「淨利潤」,它只是扣除所有成本(例如製造成本、運輸費用、人事費用)之前的「總營收」或「銷售額」。若要衡量最終獲益,還是要參考ROI。


歸納 Revenue 與 ROAS 的關係

高 ROAS

雖然同樣的廣告預算能帶來更高的營收,但若ADs太少,雖然 ROAS 高,最終 Revenue 依然有限。


高 ADs

能接觸更多潛在消費者,理想狀況下帶來更大總營收,但同時也可能使 ROAS 下滑——因為「邊際效益」逐漸減少,投放廣告的單位報酬率往往會下降。


結論:如何調整決策?

ADs 與 ROAS 對營收造成的乘數效果

透過公式,我們能看出ADs 與 ROAS 的加乘效益。想要在高 ROAS 的同時,拓展更大規模的 Revenue,必須權衡廣告預算與市場規模、競爭度、顧客終身價值(LTV)等因素,也就是:避免過度依賴少量、高利潤區塊而錯失更大市場。


從數據公式規劃行銷預算

先設定「期望營收目標」,再根據預測可能的 ROAS 水準反推「應該投入多少廣告費」。

這樣的規劃能幫助行銷團隊更務實地分配資源,並且避免「預算不足」或「無限制砸錢」的極端情況。


例如:希望藉由某活動期間創造 300 萬元營收,預計 ROAS 可達 5,則理想廣告投入應為 60 萬元(ADs = 300 萬 ÷ 5)。


行銷廣告成效管理

觀察 ROAS 及 ADs 的變化,快速判斷哪個廣告組合或哪個渠道更能產生高收益。


例如:同時投放 Google 搜尋、Facebook廣告及 Line 官方帳號,比較不同渠道的 ROAS,調整預算配置。若 ADs 提升後 ROAS 大幅下降,需檢討投放策略或是某些受眾的投放已經達到飽和、邊際效益降低。




常見誤區:為什麼只看「ROAS 高」不一定是好事?

我們在檢視行銷策略的成效時,很容易陷入「只專注在ROAS的數字本身」的盲點,出現各種營運危機?!有哪些行動策略及思考方向可以避開這些誤區?


營收不足以支撐營運成本

高 ROAS 不代表整體營收能撐起營運,更不保證獲利足以維持長期經營


廣告預算(ADs)投入很少,ROAS 通常容易保持高水準,但最終營收(Revenue)可能很有限,還得扣除其他人事、營運成本。


從Revenue=ADs×ROAS公式來看,當 ADs 太小時,營收規模也小。企業可能「ROAS 高、總營收低」,無法負擔固定開支。


投放不足,規模經濟難以擴大

小量高毛利不等於經營成功,需考慮是否有足夠ADs來達到「規模經濟」


其實,投放不足,營收規模也相對很難擴大。


ROAS 高,表示每次行銷內容都能「打中即刻需求」,但ADs不足,外表看似「淨利率」很美,實際上絕對金額過低,企業無法真正獲得足夠的利潤養活全體營運。



依靠「高價、少量投放」,錯失成長契機

企業必須去「設立目標」


如果我們依靠「高單價、少量投放」來維持不錯的 ROAS,但整體的產品銷量或客戶不足,導致無法擴大市佔率或吸引新客戶。


若只顧當下 ROAS,而不加碼投放,衝高營收、鞏固會員基數,長期來看,等於失去擴大品牌影響力與提升顧客終身價值(LTV)的機會。


因此,認準當下最重要的企業目標就非常關鍵:

  • 如果是為了精準投放、建立MVP初步客戶名單,可以高價少量投放;

  • 若目標是市佔率成長,就應考慮適度提高預算,抓住潛在新客源,而非專注短期 ROAS 數字提升。



營收來源集中舊客,新客來源不足

別只追求高ROAS,需同時規劃客戶成長策略,平衡老客與新客,保持營運活力


ROAS 高的來源,若大部分都仰賴舊客一再消費,即使短期營收雖漂亮,但新客拓展不足,長期營運非常不健康。


舊客終究會對同樣的行銷手段或同一品牌產品失去新鮮感,若無新客加入,會陷入「榨乾舊客價值」的惡性循環。



缺乏「第二曲線」的長期規劃

企業必須預留資源,進行多元化佈局,或規劃打造下一條成長曲線


很多企業尤其新創都會面臨到缺乏「第二曲線」的狀況:只有一款主力產品或服務,沒有其他「替代備案」。


主力商品或服務雖然成功達成高 ROAS,但現今快速變動的市場,隨時可能有競爭者加入、產業受到新科技衝擊快速老化淘汰等等,造成獲利空間大幅壓縮。


若沒有長期規劃新產品開發、新市場拓展或新通路布局,等到主力商品受到重創衰退時,ROAS 的優勢會瞬間消失!



庫存與現金流陷阱

不要追求單次高ROAS,必須兼顧商品流動速度和資金周轉率


過度追求短期成效及利潤的結果,經常是:忽略了銷量周轉,可能造成大量庫存滯留在倉庫,積壓大量現金,使資金被鎖死。


我們舉例來看:某款熱門產品的ROAS高,單筆盈利也很可觀。但是,產品總有熱度過去的時候,也並不是永遠都賣得掉。


如果受限於「數字」,導致進貨庫存積壓過多,佔用公司營運資金,還得付出倉儲、保管成本;隨著產品有效期或流行周期結束,損失風險倍增。


也就是說,不只要看一件商品的ROAS如何、帶來多少利潤,更要看它能「多快賣出去」,讓「錢能及時回到公司運用」。




結論:不要只用一個指標下定論!
常見搭配ROAS的綜合指標

CPA(Cost Per Acquisition)

每獲得一位新客戶或一筆新訂單,需要多少成本?


CTR(Click-Through Rate)/ CPC(Cost Per Click)

廣告素材、關鍵字精準度、獲取點擊的成本。


Profit(淨利) / ROI(投資報酬率)

最終淨利與投資成本的比值。


LTV(顧客終身價值)

客戶在整個生命週期的貢獻度。


行動總結

短期 vs. 長期

  • ROAS 偏向短期回報;

  • ROI、LTV 重視長期獲利與整體投資回報。


執行重點

  • Revenue = ADs × ROAS 雖然展示了廣告支出與廣告回報率對營收的影響,但若只顧 ROAS 本身,忽視投放規模、產品成本或市場布局,容易導致錯誤的決策,影響企業成長。

  • 高 ROAS 只能帶來「表面」短期成果,企業需兼顧市佔率、新客戶成長、產品開發與市場多元化等長期要素。

  • 搭配 CPA、CTR、LTV、ROI 等指標交叉觀察,持續追蹤市場變化與顧客行為,可以做出更全面的行銷策略。

コメント


Copyright © 2022   IP² Launchpad , Taiwan Innovation Finder, i2i @Startup Terrace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