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品牌在連假期間應該「休息」還是「曝光」?認識3種行銷節奏模型
- L L
- 4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掌握行銷節奏,才是真正有策略的品牌操作
每逢連假,行銷人最常面臨一個靜不下來的焦慮感:
「別人都在出招,我是不是不做點什麼就錯過了?」
社群貼文、廣告排程、EDM寄出、限時活動上架……彷彿不動就輸。
但冷靜下來想一想——
你出招的對象,此時有在看你嗎?
他們在連假中,是休息還是尋求消費?
連假行銷並不是「做」或「不做」的二選一,而是選擇「什麼時候」與「如何」做。
我們可以拆解不同品牌與產品類型該如何設定節奏,讓操作更精準、有意識。

行銷不是越多越好:節奏對了,才不會讓品牌被「錯誤的時間」拖累!
常見誤區 | 節奏調整建議 |
節日硬推高單價方案 | 留給節後導入期處理,連假期間以教育或價值傳遞為主 |
EDM週週發,不分時間 | 根據連假與時區設計排程,善用節後再行銷 |
節日內容硬湊主題 | 除非高度相關,否則寧可安靜,也別硬貼話題 |
一開始,先問自己三個核心問題:
1️⃣ 我的品牌是 B2C 還是 B2B?
B2C(消費者)
受眾在連假仍處於社群活躍、購物可能性高的狀態,例如親子族群、年輕族群、衝動型消費者。
品牌可以透過情境式行銷或促銷活動製造互動與轉換。
B2B(企業)
連假是 decision maker 不上線、排程混亂的時期。
此時主動出擊反而降低品牌專業形象,建議以「內容潛伏」為主,養成、鋪陳即可。
2️⃣ 我的產品是「需求型」還是「規劃型」?
即時需求型產品
例:外送、旅遊、零食、美妝、電影票券
使用者會因「無聊」「想犒賞自己」「情境觸發」而做出快速消費決策。
延後決策型產品
例:課程、SaaS工具、房產、B2B服務
潛在客戶多在連假後才開始研究與詢問,因此可以在此時鋪陳「種子內容」,為節後轉換做準備。
3️⃣ 我的品牌聲音是「該被聽見」還是「需要等待」?
這其實是節奏最關鍵的哲學。在受眾心不在焉的時候硬推訊息,就像在人家度假時打電話推銷保險。再精彩也不會被聽進去。
「聲音被聽見」的前提,是對方有空、有感、有動機。這才是行銷的黃金交叉點。
三種節奏模型:你的品牌適合哪一種?
✅ 模型一|節日快攻型
適合誰?
美妝、零售、外送、電商、生活娛樂品牌
策略要點
連假前就開始暖身,例如推出節日限定活動、KOL合作、社群倒數預熱
搭配「時機性誘因」設計CTA,例如:「兒童節限定」、「清明連假一起開吃」
使用 短期轉換漏斗(情緒驅動),提高CTR與即時訂單率
補充建議
讓用戶參與活動而非被動接收,如「限時留言+標記好友抽好禮」
✅ 模型二|潛伏式內容操作
適合誰?
線上課程、健康產品、SaaS平台、顧問型品牌
策略要點
利用連假作為「品牌養成」時間,發佈教學文、客戶見證、品牌價值觀內容
不下廣告、不硬推,但保有品牌存在感與關聯性
等連假結束再導入具備CTA的內容,讓潛在客戶「剛好想起你」
補充觀點
這類操作仰賴的是「延後效益」,你種下的是信任與記憶,而不是立即轉換。
✅ 模型三|完全靜音+節後再啟動
適合誰?
B2B品牌、出口導向新創、專業導入型解決方案公司
策略要點
在受眾不上線的時段,選擇完全靜音、暫停投放與email行銷
資源集中在連假後 48~72 小時進行高價值輸出,如產業報告、報名活動、webinar
避免在無效時段「消耗關注力」
額外提醒
若你做的是海外市場,請根據他們的放假節奏為準(例如美國,不在 Memorial Day 發信)。
結語:
行銷不是一場「不能停」的戰爭,而是一場「懂得什麼時候該安靜」的藝術。你可以搶曝光,也可以選擇沉默——只要你知道,為什麼而做,為誰而做,什麼時候做。
📌 下次面對連假,先問自己一句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