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沒有燒錢亂花,但錢還是撐不久?可能是 Overhead 正在慢慢吃掉你
- L L
- 4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對創業家來說,經營公司就像開一台油門催到底的車,每天忙著衝營收、推行銷、搞募資,卻常常在某天忽然發現:
「這個月的錢怎麼又快見底了?」
「明明沒什麼新支出,為什麼還是一直虧?」
你不是亂花錢,只是忽略了那群「默默吃掉你現金」的開銷 ——
也就是 Overhead(間接成本)。
本文章節
Overhead 是什麼?為什麼會讓公司「慢性現金流失」?
創業常見痛點:Overhead 失控的五個徵兆
怎麼看 O/H(Overhead)指標?這樣算才有感
Overhead 控制的參考比例
創業怎麼做 O/H 管理?
簡易範例:Overhead 分析表

Overhead 是什麼?為什麼會讓公司「慢性現金流失」?
簡單來說,Overhead就是那些不是直接創造營收,但你不支出就沒辦法營運的成本。
它不是浪費,但管理不好,真的會拖垮你。
像是這些開銷:
租辦公室,為了有個門面
請行政、人資,想讓營運流程更順
買軟體工具、請顧問,想提升效率
打品牌、投廣告,想讓公司有聲量
這些看起來都「很合理」,但當你的 Overhead 太高、比例失控時,就會變成一台每天都在燒錢但營收趕不上來的引擎。
創業常見痛點:Overhead 失控的五個徵兆
明明有進帳,帳上現金卻越來越少
營收沒變,公司規模卻「自然長大」
你說要撐一年,實際只能活三個月
你不敢請新的VC創投看財報,怕他們看穿真相
行政人員、行銷預算越來越多,卻說不出帶來什麼效益
這時候就該問自己:我到底有多少錢,是花在「不會直接創造營收」的地方?
怎麼看 O/H(Overhead)指標?這樣算才有感

操作步驟
整理固定支出(房租、人資、後勤支出等)
排除生產/研發/服務中,直接用於產品的成本(那屬於直接成本direct cost)
每季或每月追蹤一次變動趨勢
與同產業平均值比較,評估是否偏高
建議:用營收來當分母,比較能反映你實際的「營運效率」。
新創常見誤區:過度追求成長與招募人力,導致 O/H 過高,資金流轉不過來,成為現金流危機的導火線。
舉例
公司每月營收 100 萬,Overhead(含房租、行政、顧問、行銷等)總計 25 萬
➡️O/H 就是 25%
⛔ 這對早期新創來說,其實有點偏高!
Overhead 控制的參考比例
📌重點不是現在的數字,而是它有沒有隨著營收成長而下降
否則你越做越大,但也越花越多,永遠不會「健康獲利」。
📌O/H 比例越低,代表資源運用效率越高
但也不能低到沒有行銷預算或人才投入,否則會限制成長。
新創型態 | 建議 O/H 比例 |
SaaS / 軟體服務 | 10%~20% |
電商平台 | 15%~25% |
硬體或製造型 | 20%~30% |
服務業 | 20%~30%(視場租、人力成本而定) |
創業怎麼做 O/H 管理?
把 Overhead 拉出來,讓它「看得見」
不要把它混在所有開銷裡。
試著獨立列出每月租金、行政人員薪資、SaaS 費用、外包顧問費等,建一份專屬 O/H 表格。
分類成「必要」 vs「可以調整」
例如租金是必要開銷,但設計外包、PR 顧問其實可以停用、調整或內部化。
設定比例 KPI,養成「成本敏感度」
舉例:讓全團隊知道,公司希望 O/H 比例控制在 18% 以內。
這會讓大家更有意識地衡量:「這筆支出真的有需要嗎?」
根據新創成長階段來調整
Pre-seed 階段可以高一點(例如投入品牌與架構),但 A 輪之後就要慢慢「瘦身」了,開始追求效率與獲利。
簡易範例:Overhead 分析表
你可以用簡單的表格架構(Google Sheets)快速製作自己的 O/H 追蹤表:
(建議加入趨勢圖表,自動標記超過 20% 的月份作為紅色警示。)
月份 | 營收總額 | 租金 | 行政薪資 | 外包/顧問費 | SaaS 訂閱費 | 其他 | Overhead 合計 | O/H 比例 |
1月 | 1,200,000 | 50,000 | 80,000 | 40,000 | 10,000 | 5,000 | 185,000 | 15.40% |
2月 | 900,000 | 50,000 | 80,000 | 50,000 | 15,000 | 10,000 | 205,000 | 22.70% |
3月 | 1,500,000 | 50,000 | 80,000 | 30,000 | 10,000 | 5,000 | 175,000 | 11.70%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