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L L

創辦人模式 (Founder Mode):小公司大成長的核心祕訣,何時需要經理人?

新創圈常常討論的「Founder Mode」是什麼?

小公司為什麼總會在順利成長後,反而遇上一些難題?

創業後不得不面對的「管理問題」是從何而來?

為什麼需要「經理人」的協助?

這篇一次為你解答!


本文章節

Founder Mode 創辦人模式的核心概念 創辦人模式的應用方向 為何要從「創辦人模式」轉向「經理人模式」 「經理人模式」的效益及投資人的偏好 創辦人模式的利弊與挑戰 創辦人模式 v.s 扁平化組織


認識「Founder Mode 創辦人模式」
核心概念

創辦人模式就是新創圈俗稱的「超人模式」,是指:創辦人在公司初期階段,扮演全能角色,親自參與並管理公司各個領域,從技術到市場、從財務到人力資源,無所不包。


這種模式的核心概念是由創辦人親自掌控公司營運,迅速做出關鍵決策。


應用方向
  • 適用於小型或新創公司,員工數量不超過30人。

  • 創辦人能夠與每位員工密切合作,保持一致的目標與企業文化。

  • 公司成長過程中,創辦人必須逐步考慮從全能管理轉型至更有效的管理方式。


從早期「創辦人模式」,轉向成長後「經理人模式」

早期創辦人應保持對公司各個層面的深入了解。隨著規模擴大,公司進入成長期,創辦人需逐步轉向「經理人模式」,學會授權與管理,從而提升企業的穩定性,包括:

  • 建立有效的管理架構。

  • 減少對所有日常運作的直接參與,讓公司具備自主運作的能力。

  • 建立清晰的責任分配機制,避免所有決策都集中於一人。



「經理人模式」的效益
經理人模式 v.s 官僚體制

管理並非官僚體制

經理人模式不等於官僚體制!

創辦人在公司成長後建立有效的管理結構,也應避免陷入階層及會議過多、流程僵化的怪圈


從創辦人到創辦人2.0

挑戰在於,創辦人需要從全能角色過渡到具備領導能力的創辦人2.0,找到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創新及體制之間維持平衡。

很多創辦人可以「領銜創新」卻不能「領導團隊」,及時發現問題、聘僱專業經理人及理念一致的執行長也是一個選項。


聘僱經理人模式的現實效益

投資人的偏好

許多投資人在新創公司完成PMF(產品與市場契合度)後,更偏好「聘僱專業經理人的經理人模式」,因為專業經理人具備豐富的市場經驗和資源,能夠在公司擴展過程中保障營運穩定性,Google就是該模式最知名的成功典範。


正確利用經理人能力

創辦人聘僱的專業經理人,並非企業的敵人,正確利用經理人的資源和經驗,才是創辦人真正的超能力!

雖然總是面臨意見不同的問題,但只要理念、大方向一致,並在企業面臨創新的兩難時取得平衡,好的經理人會是最大的助力。



創辦人模式的利弊與挑戰
早期創辦人模式的好處

公司早期規模小,員工不到30人,創辦人能夠快速做出每一項決策,親力親為,掌控每個細節,與員工緊密合作,確保公司高效運作。


擴展後的挑戰

隨著公司擴大,創辦人無法再兼顧每一個細節,這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 員工過多,無法記住每個人的角色,影響團隊協作。

  • 員工與客戶過度依賴創辦人,導致創辦人時間被分散、效率下降。

  • 決策過度集中在創辦人身上,創辦人不在時,整個公司可能無法運作。

  • 加班無限,創辦人面臨身心俱疲的風險。


綜合起來,也就是風險管理的壓力:創辦人不僅要掌握每個部門的狀況,還需處理員工間的協作問題,承擔無上下階級的管理風險,這也是導入「經理人模式」的原因。



創辦人模式 v.s 扁平化組織?它們不一樣!
最大差異之處:決策導向不同
  • 扁平化組織強調去除上下級的明顯區分,工作注重專案導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與決策權,決策可能由團隊共識或專案負責人做出

  • 創辦人模式接近獨裁型決策,權責集中於創辦人一人,負責公司的大部分決策與執行。


二者比較
  • 相似處:兩者都在初期強調靈活與高效運作。

  • 不同點:創辦人模式中的決策權與責任集中;扁平化組織注重責任分散,決策可能是集體討論結果。


結論
  • 創辦人模式適合小規模新創公司,尤其是早期階段。

  • 隨著公司成長,創辦人必須授權與建立管理體系,從「超人創辦人」轉型為具備領導能力的「管理者」。這種轉變過程並不容易,通常會引入專業經理人,幫助建立清晰的管理架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