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川普繼半導體晶片徵收100%,提出汽車、藥品等25%關稅,美國戰略考量及臺灣產業衝擊為何?

作家相片: L LL L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滿三週,就祭出一系列爭議政策,尤其對台灣半導體徵收100%關稅,引起全球震撼。川普在2月10日表示:「宣布對等關稅,美國希望獲得公平待遇,不想多也不想少。」


昨日(18日),川普進一步簽署行政命令及總統備忘錄,宣布對汽車、半導體晶片、藥品等產業徵收25%的關稅,並計劃於4月2日正式實施。


30秒快速讀懂重點

業界及國際專家認為,川普對台灣半導體徵收100%關稅,真正目的在於迫使台積電增加在美投資,藉此重塑「美國製造」的版圖。


台灣在美國晶片市場中占比高達98%,此舉引發台灣股市震盪及業界高度關注,並預期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和美國人工智慧產業產生巨大影響。


市場普遍認為,高關稅威脅可能推動台積電在美加大投資,但全球供應鏈的特殊性和台廠多元化策略,短期內影響有限,且關稅成本最終或由終端客戶吸收。


汽車、藥品等產業徵收25%的關稅,川普表示,已有部分全球頂尖企業聯繫他,因為此「誘因」而表達回流美國投資設廠的意願,已求免除關稅負擔。


這顯示出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重大調整,國際市場開始專注全球供應鏈及美國內部產業轉移動態。



翻攝自川普官方Instagram
翻攝自川普官方Instagram


美國新戰略:以關稅施壓促使台資回流?
背景與目標

川普過往關稅政策

川普過往曾對加拿大、墨西哥及中國分別加徵25%及10%高額關稅,引發經濟震盪。


如今強調「我們不想像拜登那樣補助他們數十億美元」,將目標鎖定台灣晶片,揚言徵收最高100%關稅,因其掌控美國晶片進口的主要市占率,


全球供應鏈現狀

由於半導體製造為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生態圈,涉及原料、設計、晶圓製造、封測等多個環節,各國企業密切合作。過度依賴單一供應鏈被認為不利於國家安全,歐美、日本均在檢視並尋求供應鏈自主性。


美國關稅戰的挑戰

  • 執行關稅需對進口產品進行複雜的原產地認證,工程浩大且耗費資源。

  • 關稅增加導致晶片成本上漲,將直接影響終端產品價格。


專家觀點

目前業界討論,這一戰略是利用關稅作為談判籌碼,促使外國半導體廠商將部分生產轉移到美國,達到「美國製造」的政策目標,對台灣晶片課徵100%關稅是希望台積電承諾在美國進行更多投資。


ITIF全球創新政策副總裁Stephen Ezell指出,先進半導體廠建設成本至少需要300億美元,具備很高的投資風險,廠商必須謹慎評估。



臺灣產業界的影響及因應措施
產業界觀點

由於高階晶片具獨佔性,倘若落實100%關稅,對台積電和其客戶都將產生傳導效應,最終可能由客戶吸收部分關稅成本,損失最大的將是使用這些晶片的美國製造業者。


政府外交溝通措施

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台灣是美國最好的貿易夥伴,對於川普政策所引起的疑慮,11日已派出次長江文若與產發署副署長陳佩利於赴華府進行溝通。


同時,台灣也正與產業團體協商,探討協助墨西哥台廠赴美生產等方案,以降低美國關稅戰對台灣產業的直接衝擊。


台積電的因應策略

早在政策宣布前,台積電已正積極推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投資計劃,目前已有650億美元的設施建設計劃,未來有望擴大至千億規模。


觀察指出,台積電可能在下次美國董事會首次召開時,針對川普關稅戰進行初步調整,進一步擴大美國廠區規模,可能的策略方向為:

  • 結合技術升級、自動化生產和智慧化設備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在美國設廠的競爭力。

  • 探索多元出貨據點,分散風險;針對高階產品關稅則依賴全球客戶吸收成本。


Comments


Copyright © 2022   IP² Launchpad , Taiwan Innovation Finder, i2i @Startup Terrace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