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創加速後還能做什麼?為什麼2年後會倒閉?認識應運而生「後育成Post-Incubation」

  • 作家相片: L L
    L L
  • 3月2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5天前

過去幾年,我們在新創加速的第一線,陪伴無數團隊從創業萌芽到市場擴張,見證了加速器模式的成長與挑戰。許多新創在參與加速計畫後,卻仍然面臨資源銜接、商業化、市場拓展的難題,這讓我們開始思考——加速之後,還能做些什麼?


為什麼許多加入加速計畫的新創,還是會在2年後倒閉?

「後育成(Post-Incubation)」正是因此誕生的解答,思考如何幫助新創們長期成長、規模化,真正站穩市場。

本篇整理了這些背後的故事與思維,讓我們聊聊「後育成」如何幫助新創走得更遠,這也是我們的加速計畫營運的方向。


本文章節

「後育成」(Post-Incubation)概念的發展脈絡

傳統育成與加速模式的限制

後育成的需求興起

「後育成」的內涵與特色

關鍵特色

與傳統模式的比較

後育成模式的代表性案例

Google for Startups Growth Academy

Endeavor

Startup Genome - Scaleup Support 計畫




「後育成」(Post-Incubation)的由來
發展脈絡

此概念最早追溯至 2010 年代中期,當時新創生態圈開始關注 「加速器畢業生的後續發展瓶頸」,探討育成模式的轉變及新創的需求變化。


過去的創業輔導模式,可分為「育成」(Incubation)「加速」(Acceleration),但隨著市場環境變化,這些模式逐漸暴露出一些限制。


Y CombinatorTechstars 等知名加速器發現,許多參與計畫的新創企業,即便在 Demo Day 成功獲得投資,但在接下來的 12~24 個月內,卻因市場開拓困難、資金耗盡、無法達成產品與市場契合度(PMF, Product-Market Fit)而倒閉。


根據 CB Insights 2018 年報告,新創公司失敗的前三大原因分別為:

  1. 沒有市場需求(42%)

  2. 資金耗盡(29%)

  3. 缺乏正確的商業模式(23%)


這些問題顯示,傳統加速器模式過於短期導向,無法滿足新創進入成長階段後的挑戰,因此業界開始關注「如何在加速器之後提供更長期、更戰略性的支持」,這促成了「後育成」概念的興起。


矽谷創投機構如 Sequoia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 開始針對成長型新創提供「持續性支持」,除了投資,還包括市場策略、全球擴展、企業合作等資源,成為後育成模式的雛形。


之後,Google for Startups、Endeavor 等國際新創支持組織,紛紛推出「成長階段加速計畫」,讓新創不再只停留在早期輔導,而是獲得更完整的長期支援。


傳統育成與加速模式的限制

育成中心(Incubators)

通常由政府或學術機構設立,提供辦公空間、資源對接與基礎創業輔導,培育期長達數年,聚焦於早期階段的新創,成長性有限。


加速器(Accelerators)

強調短期密集輔導(如3~6個月),協助新創快速成長,並透過 Demo Day 對接投資人。然而,許多參與加速器的新創即便獲得資金,仍難以維持長期競爭力,成長受限。


後育成的需求興起

後加速階段的挑戰

許多新創加入加速器後,即使獲得第一筆投資,仍會面臨商業化困難、如何成功進入市場、規模化等關鍵瓶頸。


市場與政策環境變遷

隨著科技市場逐漸飽和,全球化導致創業競爭加劇,許多新創更需要長期支持,例如國際市場開拓、供應鏈整合、企業合作對接等,單靠短期加速難以達成。



「後育成」的內涵與特色
關鍵特色

後育成模式主要針對成長期的新創,提供更長期且有策略性的支持,包含:


資源與網絡延續

持續連結投資人、企業客戶與夥伴,協助新創進行商業拓展與策略合作。


產品與市場契合度(Product-Market Fit, PMF)

加強產品與市場的適配度分析,確保新創能夠成功規模化並建立穩定營收模式。


國際化與擴張策略

針對有國際市場潛力的新創,提供在地化資源、商業夥伴對接,協助其跨國市場發展。


長期投資與成長資金支持

除了早期種子輪或A輪投資,後育成計畫也接受後續的成長輪(如B輪、C輪)新創。


企業與政府合作

與大型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例如開放 API、生態系整合、共同開發產品等;同時也會與政府政策資源銜接,例如補助計畫、國際合作計畫等,例如我們的「紐約加速計畫 IP2 Scale Out Program」。


與傳統模式的比較

項目

育成模式

Incubation

加速模式

Acceleration

後育成模式

Post-Incubation

主要目標

孵化創業概念與早期發展

短期快速成長與獲取資金

長期發展與市場擴張

輔導期

1-3年

3-6個月

6個月至多年(視需求)

重點內容

基礎創業培訓、辦公空間

商業模式驗證、投資對接

國際市場拓展、長期策略支持

資源提供

政府、學術機構

創投、企業

企業、成長型創投、政府機構

目標階段

早期(Pre-seed, Seed)

新創(Seed, Series A)

成長期(Series A 及以上)



後育成模式的代表性案例
Google for Startups Growth Academy

定位支援成長型新創,專注於市場拓展與企業夥伴合作


Google for Startups Growth Academy 是 Google 針對成長期新創設計的後育成計畫,主要提供 市場擴展、產品驗證(PMF)、數位行銷策略、AI 應用、企業對接 等支持。


這個計畫與傳統的 Google for Startups 加速器不同,是針對已經完成早期育成或加速器的新創,協助其進一步進入更大的市場。


主要特色

  • 市場拓展:透過 Google 全球網絡,幫助新創擴展至國際市場,尤其是歐洲、美國和亞洲。

  • 數據與技術支援:Google 提供 AI、雲端運算(Google Cloud)、SEO、廣告投放等技術與行銷支持,幫助新創加速用戶成長。

  • 企業合作對接:協助新創與 Google 生態系內的大型企業建立合作,例如廣告合作、雲端服務整合等。

  • 主題式計畫:針對特定產業(如 FinTech、HealthTech、SaaS、Sustainability),提供客製化的專業輔導與產業資源。


案例

  • Growth Academy: AI for Cybersecurity(2023):幫助 AI 資安新創與企業對接。

  • Growth Academy: Women Founders(2022):支持女性創業家。


Endeavor

定位:專注於規模化階段的新創,透過全球網絡提供高層次創業資源


Endeavor 是全球新創支持組織,專門幫助 「Scale-Up(規模化)」階段的新創。這些企業通常已經獲得 A 輪或更高的投資,具備成長潛力,但需要更多策略性支持來擴展業務,甚至準備 IPO。


主要特色

  • 高層次創業者網絡(Endeavor Network):由創業家、企業高管、投資人組成,提供長期導師制度與策略指導。

  • 投資對接(Endeavor Catalyst Fund):幫助新創對接全球VC,並且有自有基金直接投資表現優異的新創。

  • 市場擴展支援:協助新創進入國際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如拉丁美洲、東南亞、中東。

  • 公共政策影響力:與各國政府合作,影響政策制定,例如降低新創稅負、促進科技創新等。


案例

  • Rappi(拉美知名外送平台):透過 Endeavor 獲得資金與市場拓展支持,成為拉美最具影響力的科技新創之一。

  • Globant(阿根廷 IT 科技公司):獲得 Endeavor 的商業策略輔導,擴展至全球並於紐約證交所上市(NYSE: GLOB)。


Startup Genome - Scaleup Support 計畫

定位:提供全球新創生態數據分析,針對後育成階段新創提出策略建議


Startup Genome 是全球新創生態研究機構,其 Scaleup Support 計畫 主要針對成長期(Scale-Up)新創,不會直接提供資金或孵化服務,而是給予數據驅動的策略建議,幫助其了解市場趨勢、發展策略、以及各地生態系的競爭優勢。


主要特色

  • 生態系數據分析:提供全球新創生態報告,例如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幫助新創了解各市場機會與挑戰。

  • 市場擴展策略:基於數據分析,協助新創決定應該進入哪些市場如何調整商業模式以適應不同生態系。

  • 政府與新創的橋樑:與政府機構合作,例如美國、英國、韓國,幫助政策制定者提供更適合新創的成長環境。


案例

  • 韓國政府新創計畫:協助韓國政府制定新創生態系發展計畫、發展創新經濟特區(CCEI)。

  • 加拿大新創發展計畫:透過 Scaleup Support 計畫,幫助加拿大新創擴展到美國市場。



結論

以上展示了後育成模式如何幫助新創跨越加速階段後的市場挑戰,無論是透過 資源對接、高層級創業者網絡、或全球生態數據分析,都提供了比傳統加速器模式更長遠的支持機制。


「後育成」的適用情境

  • 已經獲得早期投資的新創(A輪及以上),但需要策略指導、國際市場拓展、資源對接。

  • 尋求長期成長支援,而非短期孵化或加速器的創業團隊。

  • 想進入特定市場(如北美、歐洲、新興市場)但缺乏當地資源與市場知識的新創公司。

Comments


Copyright © 2022   IP² Launchpad , Taiwan Innovation Finder, i2i @Startup Terrace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