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矽谷行銷人在連假期間會「安靜」:B2B行銷的反向操作哲學
- L L
- 2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連假,是行銷人狂發促銷、KOL合作上架、爭取注意力的黃金時機?在臺灣,這樣的直覺操作幾乎是標準流程。
但你知道嗎?在美國、在矽谷、在紐約,尤其是做 B2B(企業對企業)行銷的團隊,連假期間選擇「安靜」不發聲,反而是一種策略。
這不是懶散,而是一種與文化節奏同步、避免資訊疲乏的反向操作哲學。
本文章節
美國 B2B 行銷的節奏思維:不是流量戰,而是信任戰
「沉默也是一種行銷」:矽谷式節奏背後的策略性思維
連假前、連假中、連假後的行銷策略
🇹🇼 vs 🇺🇸:為何台灣行銷人總覺得不能停?
給臺灣新創行銷人的提醒
結語:行銷不是天天出聲,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安靜

美國 B2B 行銷的節奏思維:不是流量戰,而是信任戰
在美國,尤其是科技產業、SaaS 領域的 B2B 行銷,有一個核心理念:
「Don’t sell when people aren’t ready to listen.」
別在客戶不想被打擾的時候推銷。
對矽谷行銷人來說,連假是一段「decision makers are offline」的時間。企業端的採購、CTO、CMO、經理人幾乎不看信、不回訊息。
你硬推,只會變成「噪音」或是直接被歸為無感信件。
因此,B2B 行銷更重視節奏感與場景對齊(contextual marketing):
資訊給對人,還要給對時。
寧願延後一週發佈,也不在用戶心不在焉時發動 campaign。
他們關心的是「被記住」,而不是「被看到」。
「沉默也是一種行銷」:矽谷式節奏背後的策略性思維
矽谷行銷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選擇在連假前後部署以下動作:
1. 連假前:「安靜鋪陳」
發佈高價值內容(如白皮書、報告、教學影片),但不推廣、不追蹤、不上廣告
讓內容自己在用戶日常瀏覽中「自然浮現」
2. 連假中:「留白時間」
停止email campaign、社群廣告,尊重受眾休息權
避免節日硬搭上價值感薄弱的貼文(例如強硬連結清明節與SaaS系統)
3. 連假後:「重新開機」
觀察受眾回到工作狀態的時間點(通常為連假結束後第2天起)
這時再推送高價值的 call-to-action,更容易被看見與回應
🇹🇼 vs 🇺🇸:為何台灣行銷人總覺得不能停?
我們太習慣在節日中「搶曝光」,擔心錯過流量潮,但其實那是 B2C 消費者行為邏輯。
對於 B2B 客戶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信任、耐心與節奏對等的關係,而非節日促銷感。
面向 | 台灣主流行銷操作 | 矽谷 B2B 行銷邏輯 |
節日操作 | 節日搶曝光、促銷、聯名話題 | 節日沈默,避免干擾受眾休息 |
Email Campaign | 照常發送排程 | 停止或延後發送 |
行銷主軸 | 促銷導向(CTA快速轉換) | 教育導向(內容行銷→養成關係) |
評估成效 | 觸及率、點擊率 | 回覆率、轉化率、養成週期 |
給臺灣新創行銷人的提醒:
如果你的產品或服務是面向企業端(B2B),尤其是希望與海外市場接軌,試著思考:
你是否過於追求節日曝光,而忽略了「受眾真正有空的時候」?
你做的內容,是在「教育市場」還是「強迫消費」?
停止廣告、不發訊息,是否反而讓你的品牌顯得更有邏輯與尊重?
結語:行銷不是天天出聲,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安靜
矽谷行銷團隊不是慢,而是更會「等」——等對的時間、對的場景、對的心情。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行銷世界中,也許真正高明的品牌策略,是懂得「適時沉默」。
這個連假,不如讓自己也練習「不被觸及的藝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