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產品太便宜也不好?哪些「定價策略」讓市場買單又賺錢?底線成本、競品分析到價值敘述全攻略

  • 作家相片: L L
    L L
  • 2月19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總算打造出MVP了!馬上面臨的難題是:

產品怎麼定價,才能讓客戶願意買單、又能回本賺錢呢?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成本、競爭環境、用戶價值認知、市場心理的綜合戰略!


很多創業家會擔心:定價高失去客戶,而傾向於「低估產品價值」。這反而限制了未來發展!降低定價其實是很糟的策略,這跟你的「價值敘述」息息相關;好的定價,能讓潛在客戶覺得物超所值,也能確保產品售出達到盈利。


本文從產品定價的基礎概念出發,帶你了解如何從「成本」、「競爭」、「價值」打造你的定價模型,認識常見的定價方法及Y Combinator的成功經驗,並一步步進入實戰篇。



本文章節

定義篇:產品定價的基礎思維

什麼是產品定價?

產品太便宜也不好?

如何賺錢?讓「用戶願意支付的價值 > 成本」

概念篇:常見的定價策略

建立核心思維

常見定價策略

Y Combinator 的啟示:快速試驗 + 在地化

行動篇:如何平衡「成本、競爭、價值」?

實戰篇:產品定價 3 步驟

計算「底線成本」

進行「競品分析」及「A/B 測試」

從「市場心理」出發,打造具有說服力的「價值敘述」





定義篇:產品定價的基礎思維
什麼是產品定價?

本質不是一個數字,而是綜合考量「成本」、「競爭環境」以及「用戶價值認知」的系統。


成本

包括固定成本(如租金、人事等)與變動成本(如原料、物流等)。


競爭環境

市場上是否已有類似產品?它們的價格如何定位?這些都會影響產品的定價空間。


用戶價值認知

用戶願意付費的「價值」或「意願」受到產品功能、品牌形象與使用體驗等多重因素影響。


產品太便宜也不好?

低價策略並非長久之計!後續的負面影響有......

  • 過低定價、低估產品價值,影響利潤和市場競爭力。

  • 害怕高價會流失潛在客戶,忽略了產品與客戶需求之間的價值匹配。

  • 單靠低價難以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因為資源更充裕的競爭對手可以進一步壓低價格。


如何賺錢?讓「用戶願意支付的價值 > 成本」

想著降低定價或者以量取勝,對新創來說是不切實際的作法。應該思考的方向是:


讓「用戶願意支付的價值」 > 成本 = 高溢價


例如,針對X產品的用戶進行調查,有65%的受訪者認為它如果能增加「Y功能」,就願意支付原價基礎額外20%,以此概念控制成本去開發新功能的產品,追求高溢價的營利。


Apple Watch 就是經典案例,初代推出時價格高昂,但因其整合健康、通訊及娛樂功能,最終成功創造了高溢價,使「用戶願意支付的價值>成本定價的限制」。




概念篇:常見的定價策略
建立核心思維
  1. 定價應根據市場感知價值,而非單純成本加成

根據產品為客戶創造的實際效益(如效率提升、風險降低)來設置價格,這種方式能讓企業獲得更合理的溢價空間,而非僅僅依賴生產成本計算。


  1. 以較高價格測試市場,篩選出真正願意為價值買單的客戶


  1. 聚焦於提升產品核心價值

使消費者認為產品值得支付更高價格。


常見的定價策略

價值基礎定價法

  • 根據用戶願意支付的價格來定價,強調產品能解決用戶實際問題或帶來的增值效益。

  • 舉例來說,一款能夠幫助企業節省20%營運成本的軟體,根據其帶來的實際價值進行溢價定價。


動態定價法

  • 以Uber 與共享經濟為例,根據供需關係即時調整價格,在市場中創造價值最大化與資源高效配置的雙贏局面。


多層次定價

  • Airbnb 根據房源地理位置、季節性需求與特殊服務提供不同定價模式,讓房東與平台都能獲得最大利益。


漸進式提高定價法

  • 漸進式價格調整:對新客戶逐步提高價格,同時保護現有客戶利益。

  • 在調整價格的同時,持續為產品增值(增加功能、進階方案、客製化服務等),透過不斷測試與調整來找到最佳定價點。


Y Combinator 的啟示

快速試驗與數據驗證

Y Combinator 強調「快速迭代」與「以數據為依據」,幫助創業家快速推出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根據用戶回饋來及時調整定價模型。


許多 YC 孵化的新創公司分享了他們的成功步驟:

  1. 小規模測試

  2. 根據市場反應調整價格、增設功能

  3. 在市場中找到最佳平衡點

  4. 逐漸達成產品與市場契合度,達成營收成長


全球市場與在地化策略

即使產品在全球具有一致價值主張,定價策略仍需考慮區域差異與當地消費者的心理,在進入不同市場時,根據當地消費水準、競爭環境調整定價。




行動篇:如何平衡「成本、競爭、價值」?
成本(Cost)

底線成本計算

  • 包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

  • 舉例來說,一款新型智慧家居產品,單位生產成本為NT$500,此外還需考慮每單位分攤的行銷、售後服務等成本。


利潤空間

  • 確保產品價格能夠覆蓋所有成本,並達到預期的利潤率。

  • 例如:目標毛利率設定在40%~50%,基於成本計算後的定價便需在NT$700~750以上。


競爭(Competition)

市場定位與競品分析

  • 了解競爭者的定價策略,若同類產品的平均售價在NT$800,而你的產品具有獨特功能,則可根據功能優勢適度溢價;反之,則需要考慮調整策略以提高市場滲透率。


差異化定價

  • 根據市場區隔,有時候不同版本或服務方案可設定不同價格,進行產品線延伸。

  • 例如,基礎版、進階版與專業版,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


價值(Value)

用戶價值的呈現

  • 如何將產品價值具體化、數據化是關鍵。

  • 除了產品本身的功能外,更需講好品牌故事,讓消費者能夠從情感上與產品產生連結。


價格與價值的心理連結

  • 消費者普遍認為價格與品質成正比,定價不僅是一個數字,更是產品品牌與質感的體現。




實戰篇:產品定價 3 步驟

我們一起來看看實際定價產品該如何下手,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步驟:


  1. 計算「底線成本」

  2. 進行「競品分析」及「A/B 測試」

  3. 從「市場心理」出發,打造具有說服力的「價值敘述」


一、計算「底線成本」

成本結構

  • 固定成本:如租金、人事、設備折舊等。無論銷售量如何都不變,必須在定價時納入計算。

  • 變動成本:如原材料、物流與包裝等。這部分隨著產品銷售量而增加。


計算範例

  1. 假設生產一件產品的變動成本為NT$300,固定成本分攤到每件產品上約NT$100

  2. 每件產品的底線成本約為NT$400

  3. 目標毛利率定為50%,最低定價應在NT$600以上,才能保證每件產品有NT$200的利潤。


規模效應

  • 隨著生產規模擴大,固定成本的分攤會降低,進而提升利潤空間。

  • 新創階段可以先以較低毛利進入市場,再逐步優化供應鏈以降低成本。


二、競品分析及A/B測試

市場調查

  1. 競品價格收集:搜集同類產品的定價數據。

  2. 觀察用戶評價:消費者對競品的評價與價格接受度,也就是市場的價格敏感度。

  3. 功能對比:列出競品與自家產品的比較優勢或劣勢。

  4. 價格區間:統計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價格分佈,找出主流價格區間。例如,某類科技產品在市場上價格區間從NT$800~NT$1500不等,根據自身產品定位,確定一個合理的價格點。

  5. 市場飽和度:了解競品的市佔率,避免進入價格戰。


A/B 測試,驗證定價假設

  • 針對不同價格方案進行市場測試,收集用戶回饋與銷售數據。例如,針對同一產品推出NT$600與NT$650兩個版本,觀察哪一價格的轉換率更高。


定期檢視市場變化

  • 定期檢視定價策略,每年至少進行1~2次定價策略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


如果不清楚可以利用哪些市場分析工具,可以考慮使用市場地圖,快速幫產品或品牌定位。


三、價值敘述與市場心理

建立品牌故事

  • 核心理念與願景:讓消費者了解產品背後的創新理念與使命。舉例來說,在品牌故事中強調「綠色未來」的概念,能夠吸引環保意識強的消費者。

  • 成功案例展示:引用實際數據或用戶案例,證明產品能夠帶來實際效益。


價值量化呈現

  • 量化數據支持:使用具體數字,如「提升效率達40%」、「降低成本15%」等,讓消費者一目了然產品的效益。

  • 數據驅動決策:關注「客戶獲取成本(CAC)」、「客戶終身價值(LTV)」,目標讓 LTV / CAC 維持在3以上,表示商業模式健康且有成長性。

  • 故事化包裝:透過案例、客戶訪談、使用情境模擬等方式,將數據融入故事與需求,讓潛在客戶能夠從情感上與產品產生共鳴。


定價心理及溝通策略

  • 透明定價: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價格的合理性與透明度,提供價格組成明細有助於建立信任感。

  • 捆綁銷售及增值服務:在主產品定價之外,考慮是否需要捆綁一些增值服務,如售後支援、定期更新、進階功能等,提升單筆交易金額,同時也能增加用戶對產品整體價值的認知。

  • 價格錨定效應:透過設置參考價格(如原價與折扣價格對比),讓消費者覺得現有價格更具吸引力。

  • 尾數效應:如:NT$999 比起 NT$1000 感覺更便宜、轉換率更高,這一策略在零售業中被廣泛應用並證明有效。


Comentários


Copyright © 2022   IP² Launchpad , Taiwan Innovation Finder, i2i @Startup Terrace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